当前位置:驴友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易经入门 >> 精彩发现:古代哪位易经大师最厉害
易经怎么被发现的

精彩发现:古代哪位易经大师最厉害
  邵雍的预言《梅花诗》预言身后千年事   还有一件事情,有一年冬天的夜晚!邵雍围着炉子取暖、这个时候有叩门声、先敲了一声。继而又1794敲了五声、原来是邻居来借东西、邵雍告诉邻居先不要说借什么东西。让他的儿子测测邻居想要借什么东西、他儿子测为邻居想借锄头,邵雍说:“不对!是斧头也、”一问果然。   ,
你怎么看待墨菲定律?如果是真的话,就太恐怖了,与中国的《易经》就不符了,那就会发现易经里说的全是错
  我怎么好像没看懂...   《易经》中说的履霜而知坚冰至就是说人应该有忧患意识啊! 墨菲定律具有明显的悲观色彩。而易经则是告诉我们万物皆具两面性——有选择正确道路的人就有选择错误道路的人,这与墨菲定律也不冲突,我不明白墨菲定律是怎么推翻易经的.... 最后一句“只一味的教人乐观”,你指什么。!
在家中墙壁发现非常逼真人脸图案 用易经八卦如何解释?
  你去买香的地方叫人写给你,电脑不知怎样写、
三十六计与易经
  易经当中已经包含了三十六计,因为孙子兵法与是孙武所著,而孙膑所著的孙膑兵法就是在其的基础之上9090做出的总结,三十六计的出处就是在孙膑整理孙武的孙子兵法的同时而形成的一套策略的典籍!而孙武与孙膑都是精通易经的高手!并且当时7534孙膑的老师鬼谷子也骸一个精通易经的高手!因此可以说明易经中的某些卦象可以用三十六计来演变出来!、
《易经》的创始人是谁?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几个方面!如。、、等是卦画!如乾,坤,屯。蒙等是卦名!如“元享利贞”是卦辞。全易六十四卦的卦画、卦名。封辞各有8878六十四!如初九六二、六三。0472九四等是爻题!如“潜龙勿用”是爻辞。每卦六爻、全易爻题。爻辞各有三百八十四!另外!乾卦多出“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一条!坤卦多出“用六利永贞”一条。通常叫做易经的。即指这些内容而言、《易经》分上下两篇!上经由乾!坤至坎,离共三十卦!下经由咸。恒!至既济,末济共三十四卦!   传的部分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彖。象随经分上下。称上彖!下彖。上彖。下彖、系辞因篇幅长、也分上下。称上系!下系、于是七种变为十部分、这十部分易传,2510被称为“十翼”!也5331称《易大传》、彖传随经。每卦一条,列于卦辞之后。是解释卦辞的。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每卦一条、列彖传之后,小象每爻一条、列爻辞之后!唯乾卦特殊!乾卦多一条用九爻辞和一条用九小象(坤卦多一条用六爻辞和一条用六小象)卦4501辞之后是全部爻辞,爻辞之后是彖传!大象和小象、最后是文言。其它各卦全不是这样排法,都是把彖传和大象紧接在卦辞之后,爻辞与小象搭配在一起,   《易经》的作者是谁呢?《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5589者其有忧患乎!”看起来、《易传》的作者也并不确扔知道《易经》的作者是谁!说作0875于殷周之际?作于中古。大概是一种推测,但是这种推测是正确的!也是很慎重的,今天看来,《易经》应当是文王时代的东西,说产生于殷周之际是对的!不能说《易经》究竟是谁作的,《易传》多次讲圣人作《易》!圣人是谁。《易传》的作者不明确地说出来,因为他并不知道!司马迁说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不是事实!不要认真相信、文王作卦辞周公作卦爻辞的说法,是靠不住的。《系辞传下》只说《易》作于中古:你《易》者有忧患。并未说文王周公作卦爻辞、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卦爻辞的内容来看,谈问题的角度往往不一致!卦辞和爻辞本是出于一人之手。是两个人作的!   《易传》是理解《易经》的一把钥匙。没有《易传》的话。我们今日便不可能看懂《易经》。《易传》 (即“十翼”)是谁作的。6082这个问题历来争论很大!据我看、《易传》应属于孔子、基本上是孔子作的。《易传》当然不可能都是孔子亲笔,
易经是谁写的?
  《易经》的时代,作者与内容,   时代--商末周初   作者--巫卜之流编纂而成   内容--    决吉凶!问休咎。    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 录、    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    八卦内容:八卦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    “系 辞 ” 上 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 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雷风水 2926火山泽就演化出万事万物?这就说明了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    中心内容,主要是阐3323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则性(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8622不停地变化发展(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处定不变的东西存在(不易),〖宇宙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社会上的一切制度!仪礼。文物,器用。都会因时而变(变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尊2936卑之序、长幼之伦,永不变(不易)〗    反映远古时代人文思想!文物制度和社会面貌!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成长过程,     6. 《易经》中所反映的社会形貌及文字技巧,    父系家族制度的完成    “ 纳妇吉 ”“ 得妾以其子、” “ 子克家 ”等文句!    男子娶妻纳妾,女子出嫁。儿子承家的现象,在社会中已很普遍、    以男性为中心的一种社会体制!男性可以娶妾。继承家产、在社会享有完全的主权。父系家族制度至此便正式完成了!    国家组织的完备    天子。国君、王!公。诸侯。武人种种的名称、    “ 大君有令。开国承家”    可看出当日政治组织的进展、    祖先崇拜的产生    看出宗教演进的痕迹,    “ 自天之佑!吉无不利 ”,“ 王假有庙 ”等文句!    显示出对天帝和祖先的崇拜。在宗教的思想和仪式上,都有了进展、    农事工商业 ,比以前发达,(大车、精美猎器。酒器,祭器、商人,买卖)     文字技巧--    比起卜辞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形式也有较高的成就。“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 文字颇简洁。“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 音节铿锵,描写生动,富有诗意、8058具一定艺术特色价值,!
为什么要先读易经
  关于读书的次第,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的人读经典从《三字经》开始。也有人读书的次第参考《三字经》里的建议!还有人推荐从《论语》开始读、也有人建议先读《弟子规》!更有倡导先读《易经》的,我个人比较赞同首选《易经》之说!下面谈一下拙见!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及时指正、 那么现在分析一下!我们一直说要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会望的远!同时也可以看到另外一层、看到的是什么。还能2654看到的是圣人在读什么书、 “与经典为伍,与圣人同行”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捷径,成长提高的捷径、 那么什么是经典?我现在再发一下!算是复习: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中国最著名的二位圣人。他们皆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圣人。大家都应该很清楚。是老子和孔子,不妨思考一下,《道德经》《论语》分别为老子,孔子所做。那么他们二位圣贤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的成才0352之路是怎么样的、 我们现在站到老子和孔子的肩膀上看、看看他们最钟爱的是什么书,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书,举例:《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来源与《易经》 《周易·系辞传》对于道的论述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而老子的《道德经》里就可以看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老子》是以《易经》的哲学观点,用诗一般而有哲理的语言!建立起了自己一套崭新的世界观,孔子为《易经》做系辞的时候就写着“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2276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可见周易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黎鸣也说:“孔子的一生。实际上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逐渐展开的、最明显的是孔子自述的一生六段!编选‘六经’。‘六纬’、以及9169孔子本人的精通‘六艺’等等!什么都与‘六’有关!这明显与周易六十四卦的六个卦位相关、”《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我们总以为“中庸”7068之道是孔子的思想,其实是易经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易经这一思想的发挥是以辩证的方式出现的。虽与6948中庸不同,但与中庸有同样的意蕴!在《道德9362经》中!诸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7517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句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老子的哲学求静!而避难!孔子的哲学求动?而立行、看起来是5439背道而驰,实则道的不同方面而已。不但是孔子和老子对《易经》推崇备至!历代君王必读的就是《易经》?秦始皇焚书坑儒读留下的就是《易经》。 我们再看看《易经》为何成为经典!我们数一下就知道是多少圣人集8586体所做了:先是伏羲氏作、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然后是尧,舜、禹。黄帝。一直到了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最后到孔子从上古开始到中古。近古历经了三个大时代!才完善!这样一部集历代圣贤集体创作的经典是不是真正的群经之首、、 而《易经》又是一部自然科学的巨著、古代就有说过 “不学易无以为将相”“不学易无以成太医”? 拿近处说。毛主席是研究透了《易经》所以他写出了著名的《矛盾论》!毛主席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提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重要思想——这就是后来毛泽东著作《7090矛盾论》的主体思想!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矛盾也是无时无刻不在。矛盾论的这种对立统一与易经的太极阴阳如出一辙,易经的太极图中有两个阴阳鱼对立统一存在于一个整体——太极中。黑鱼的头部有一个白点!以象征1878阴中的一点元阳!白鱼的头部有一个黑点、以示阳中的一点真阴、这种阴阳的消长变化的哲学概念如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思想是相同的, 现在8714来说儿童读经。在儿童经典教2744育上我们有个共识!那就是"素读"。对孩子来说!读任何一部经典难易程度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孩子发音器官的完善与否、能否能说出长句子、单纯从素读而言不考虑理解和运用的话。有了现在的注音教材、读《易经》是不难的、现在给孩子读易经8795的家长非常多?从家长的反馈也可以看到。孩子更喜欢易经、 现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巨人最爱读什么书、看到了哪些著作对圣人有深远影响,圣人以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该选择什么书读,那么、我们按照圣人的指引,让孩子从高起点起飞。我们也让孩子读《易经》、 易经里有非常多的话成为现在的成语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百度3340一下就能看到?有几百条。在这里我就不写了,我们常说追本溯源!那么我们顺着经典的长河逆流而上。找到源头,惊喜的发现、原来经典源头就是《易经》,有这么一句话“为有源头活水来”《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在《易经》的影响下,产生许多著作。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都离不开《易经》的思想!在《易经》的影响下、发展出道家、儒家、医学、甚至于兵法等等,那么。我们就跟在圣贤后面,也去喝源头之水、来读群经之源--《易经》!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二进制代数!源自中国易经八卦的阴爻和阳爻。一个意大利的传教士在德国出版了一本《中国上考古》!详7958细介绍了《易经》!太极八卦的演化过程。德国数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在研究《易经》中悟出了计算机科学的二进制, 《道德经》对我们后人产生和很大的影响!对外国人的影响同样非常大:二战以来的德国产生过最了不起的科学家群体、他们许多人都读《道德经》!大家很推崇的日本早教专家七真田他也说过: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经典的。 我们都在学习孔圣人。孔子无论是在《易传》中还是《论语》等其它文章里都告诉大家他对《易经》的推崇与热爱!那么我们是不是更要读读孔圣7481人推崇备至的书,让孩子6853学经典已有了共识,就7018是“素读”---- 只读原文!不讲涵义。让孩子熟读成诵乃至背诵。牢牢记住!让经典的种子扎根孩子心田,在心中生长、发芽、成才! 读完《易经》孩子再读其它经典或者按照累积式教育的三线程读书法。再加入其它经典同时读。就会发现很多思想,理论或者引用的语句都来源于易经,、
易经有科学根据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科学?这里!不妨先看两个假设。   其一。假设科学被定义为近几百年来?甚至是近百年来源于西方。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出自《辞海》)、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易学根本就不是“科学”。因为易学的起源与发展要7337比西方现代科学早得多?所以!如果拿西方传入中国的科学概念来定义科学的话、那么易学它的确不能被定义为科学!并且。两者不仅起源时间不一样。萌发地点不一样,而且发展路径。思维方式都迥然不同。差之千里,   其二!假设科学被定义为经过实践检验,人类认识宇宙万物规律的观点与方法。那么我的看法是、易学不仅7808是科学!而且是迄今为止超出一般认识水平的尖端科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它独有的宇宙观与方法论在指导人类认识创新上,具有超出想象的作用!   所以说,在我们讨论某一项事物是不是科学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先明确可续的概念是什么。只有先明确了一个统一的科学概念的标准!这样再来判断事物是不是科学才有意义。   我想。这个说法会有很多朋友并不同意,正可谓“道之不存久矣”!学院派注重义理考据。江湖派看中的是相术占卜、不管是哪一种,不管是高深艰涩。还是神秘难测。都不是“易”真正的面目?更不是“易”的价值所在、   另外、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都认为“易经”是迷信学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种说法是对博大精深的“易文化”最大的误解!且不说很多国人都存在这样误解!我们先看看外国人怎么利用《易经》的。   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借助7647易经八卦发现了与二进制的联系?后来1815发名了二进制,   丹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5222者玻尔借助易经太极图发现了波粒二象性原理。同时呢!《易经》也被列入国学经典“四书五经”里!说到这里、这个疑惑!自然也就不言3616而喻了!   所以说完这些之后、你会发现、之所以大家会对易经有很强烈的疑惑和质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大家对它5945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不深究、所会产生质疑!所以在这里我再次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白话易经这个课程走进易经!了解易经、多学习易经。这样才能感受到我们这个传统文化独特8008的魅力!!
什么叫易经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4150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简易、变易,不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的交替变化描述世间万物。   《易经》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   《易》原有三种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1]!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於是一般所称《易经》即指《周易》、   《周易》相传为周文王主编,成书大约在西周时期、可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於随时代演变!《周易》的文字含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不便读懂?为了注解《4954周易》、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史记记载为孔子)[2]撰写了〈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大象)!〈象下传〉(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著作,统称《十翼》?後世又称为《易传》!广义的《易经》包括《易传》在内,     《易经》或「周易」。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等)称为《易》!      「易」有几种解释:   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日月为易,象徵阴阳!取自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6447乾」的本义、   易是占卜之名!   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6891进的,即天人合一、   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著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   《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7346》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後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易经的内容以「卦」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层组成。每一层称为「爻」(yao2)。每一爻以一条长的横线「—」代表阳,称为「阳爻」、或以两条断开的横线「--」代表阴,称为「阴爻」!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   六爻可以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个「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多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3486上而下」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为之「下卦」或「内卦」!   每一卦代表一种状态或过程、   亦有一个说法为伏羲氏所创先划出三画的爻出来再推出(乾)!(坤)、(震)!(离)。(巽)、(坎)、(艮)。(兑)的卦、   後人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来解释的卦的构成!太极(☯)代表一!传统的太极图代表6124了阴阳互补,一分为二,分开了阴和阳!即是两仪,二分为四。即是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分为八!即是八卦,两个八卦相叠,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学者指出历史资料显示,占筮......余下全文>>。
关于《易经》的作者
  易经》(“易”。音同“亦”)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7366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偏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5691》亦在西方流传、 名字的由来 《周易》一名有几种不同解释, “周”、一种学说依据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 “易”,有几种解释: 易由蜥蜴而得名、出自许慎《说文解字》 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日出为易, 易是占卜之名, 简易。指宇宙的事物虽然繁多、但根本的原理是简单容易的。 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著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易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易学,“归藏”是殷商的易学?0494“周易”是周朝的易学,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的基本原理是简单容易的、万物虽然变幻无常。其基本原理却不变!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 历4727史 传统的说法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5840《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认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4742《易经》以“干”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春秋时期的孔子被认为是《十翼》的创作者、《十翼》是对《易经》的诠释。有十篇、包括:一、彖上传!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视为《周易》的一部分、 现代的说法 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历史研究、西方和中2492国的学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0年代,湖南长沙的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它书藉!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所著的《易传》, 当代的学者怀怀疑周文王,孔子并非《易经》的作者,部分学者更认为六十7024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学者比较过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和周朝的钟鼎文之后。认为《易经》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书日期应是西周后期。大约公元5529前九世纪末。现时一般认为《易经》并非任何一个传说或历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 至于《易传》、宋代的欧阳修即已怀怀疑《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当代的学者认为《易传》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现于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 流传与学派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8716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9434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参考文献 《周易概论1717》刘大钧。齐鲁书社、1988年 ISBN 753330053 《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年 ISBN 7505201816 《周礼》 《史记》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哲学与启明运动〉朱谦之。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 7202025604   满意请采纳!





服务保障

Copyright © 2005-2024 ,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驴友阁,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