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驴友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易经入门 >> 中医五行学
学中医看易经吗

中医五行学
  是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延伸到相关脏腑的功能相互影响的学说,!
中医五行学的病理
  子平五行与病理 与 子平病源生死诀(一)五行十干表征一!木:肝、胆,头!项!关节。筋脉!眼!神经,肢体。毛发甲:头。胆!乙:肝!项!寅:臂、肢!胆!筋!脉、发!毛,风门穴卯:肝!胸、目。手!爪、筋二!火:小肠,心、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舌头,腹部,神经、血管。血压丙:肩!小肠丁:心。血液巳:面。牙齿、心胞络、三焦!咽喉午:心腹,小肠、目。舌,神气三。土:脾,胃。肋胁,腹,背!胸、肺!肚、皮肉。肿块戊:胃!肋胁(天干),背,肺(地支)辰:背!胸。项、肩、皮肤己:脾、腹丑:肚、腹,脾!肌。肉未:脾。胸。胃,腹,口,唇,齿戌:命门、胸、筋。臀!腿、膝、足四!金:肺!大肠、肝、脐、股。声咳!气管、鼻。皮肤!痔疮。呼吸系统!骨骼。牙齿庚:肠!脐辛:肺、股申:声咳,肺,大肠。筋骨。经络、音声酉:肺!鼻。皮毛、声五!水:肾、膀胱,胫、足!头,会阴。尿道、阴气,腰,耳。子宫、疝气、生殖系统、血液、汗壬:膀胱。胫癸:肾,足。精子:会阴、耳!腰!液、溺亥:肾、头!阴囊、髓!精六。古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6894己脾乡?庚是大肠心属肺!壬系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戊肋己属腹!庚是脐轮辛属股。壬胫癸0050足一身由!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脾乡、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本十指内肝方。辰土为皮肩胸类、巳面齿咽下尻肛,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戌土命门腿还足!亥水为头及肾囊。午头巳未两肩均!左右二膊是辰申,卯酉2039双肋寅戌腿。丑亥属脚子为阴!干首坤腹坎耳俦、震足巽股艮手留!兑口离目分八卦、凡看疾病此中求、(二)各类疾病一、木1。甲木遇火多,多犯神经之疾。2、日干为甲木、流年与日柱天克地冲,多有伤头之灾。3、甲乙居前见庚辛,忌为头面,干上有甲或乙!又有庚或辛。庚辛克甲乙,头面有伤。破相、4、甲乙无根,怕逢申酉!杀合逢此、双目定瞽。5、木被金伤!筋骨腰肋疼痛,6。木太旺而病乃悬梁自缢!虎啖蛇吸、7。木4768太弱或死绝、多有头晕。目眩!气血不调,两鬓消疏而发稀!神经痛的现象。如果严重的话!多有肝5850胆疾病。腿足损伤等,8。2113水木相生而太旺,应多注意胃虚!恶心。口臭,咯气。并有食欲减退!身体衰弱!脉沉弱!腹部软弱无力。颜面缺乏血色等疾病。9!水木相胜!伤脾胃、10,金水多而木腐朽,且甲木极弱、又无火疏通。易患胆结石!秃头之病!11,土多木折。命局燥土过多、木气极弱者,头发分叉或断裂,12、甲胆乙肝。甲乙木又代表毛发及交感神经。水泛木浮、甲木极弱。易患脾湿之病,严重者往往导致皮肤萎缩、轻者秃头无发、13、火多木焚,木气弱者。不是肝虚就是目赤、眼经常发红,14!八字木为喜用!而遭强金克冲损伤!大4400多数有交感神经方面的障碍!否则有肝胆之病!并防车祸外伤?15。甲申。乙酉,小儿肝经风病、二。土1、戊己忌寅卯,休囚而生大疾,干有戊或己、见地支9932有寅卯!主家中有人患四肢风病,瘫痪之疾!或有卧病在床之人、日干为戊或己。防自身病,2!一杀三财双火主目疾(己日),3、己日月戌。火神无气。多水多金、眼昏目闭,4,火土相生而太旺,常觉症状有胃部胀满。食量虽不异常但稍进食即感饱满或重压,咯气、恶心等。5、土虚木旺之乡、定伤脾胃!6,火土烁蒸,则发秃眼盲,7。土虚木盛必伤残!8,土多疾呆9。土太弱或死绝,时有面黄。减食,肢体怠惰。喜卧嗜睡,多思足虑!不喜动作的现象,并常有浮肿,脚气。口臭、齿痛的毛病。如果严重一点的话!有患消化系统。皮肤病的可能、10、四柱或岁运遇两辰冲戌或两戌冲辰者!易患胃病、脾湿病!花柳病。11。四柱或岁运遇两丑冲未!两未冲丑时。易患脾疾......余下全文>>,
为什么要学易经?怎么学易经?
  《易经》是一本最古老的书、被称为“群经之首”、“文化之源”、不过!现代人听到《易经》所想到的可能是:它可以用来算命吗、没错、《易经》确实敎人如何占卦、但是占卦不等于算命!并且,除了占0640卦之外?《易经》还谈做人处世的道理、   国学大师-李-冠-论讲解说道我们翻开《易经》、看到总共有六十四个卦图,这些卦图都是由下而上六条横线所组成的、横线分两种、一条不断的称为“阳爻”(),另一条断为两半的称为“阴爻”(),   阳爻代表主动力,阴爻代表受动力!有主动也有受动。两者配合才使变化一直持续下去。《易经》的“易”字。首先就指“变化”而言。西方人翻译《易经》。大都将它译为《变化之书》(TheBookofChanges)!任何变化都是由阳与阴两种因素的消长所造成的,“爻”这个字代表“效”、在仿效或描述变化时。阳与阴不可或缺!至于“卦”、则是指“挂”而言、有如挂在2485我们眼前的自然现象。当大自然出现变化时。人类要如何因应!要如何趋吉避凶!要如何修养自己以求安居乐业!这些都是《易经》所要答复的难题,   《易经》本身的材料很少?只有六十四个卦图。这代表六十四卦,每一卦有一句卦辞!说明此卦的占验(如元亨利贞,利涉大川等),并且。每一爻有一句爻辞,说明此爻的处境与后果(如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因此。原始的《易经》包括0103:六十四卦,六十四句卦辞,以及三百八十四句爻辞。用今天的方式来印刷!大概只有二三十页,   然而、为什么我们眼前的《易经》却有几百页呢,这是因为加上了《易传》、古代有“易历三圣”之说。首先画出基本的八卦!再将其重叠为六十四卦的是伏羲氏(在《系辞传》称为包牺氏)!到了姬昌(后称周文王)。他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达七年之久、就在牢中写下卦辞与爻辞!也有学者认为这一部分的作者包括周文王之子周公!或西周后期的某一位卜官、到了春秋时代末期的孔子(551-479B.C.)、特别用心探讨了《易经》!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是说绑在竹简边上的绳子多次断裂,由此可见他用功之勤、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在于他开始撰述《易传》、这一部分的工作应该有后代弟子的合作才得以完成、《易传》又称“十翼”。有如十篇辅助的说明。其内容为:《彖传》(解释卦辞),《象传9529》(解释卦象的称为《大象传》!解释爻辞的称为《小象传》)!这两部分都依《易经》分为上下(前三十卦为上经!后三十四卦为下经)、如此就有了四篇,接着是《系辞传》,由于内容较长。也分上下、然后是《文言传》(只谈到乾坤二卦),《说卦传》(有如小字典!介绍基本八卦的各种象征)。《序卦传》(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以及《杂卦传》(扼要就卦名综述其旨。可视为附录), 3441  自汉代以来、学习《易经》的人是经传合并一起念。所以今日所谓的《易经》。包含《易传》在内,此外、还有“易学”一词、那就无所不包了!是汉0265代以来学者将《易经》应用到各个领域的成果?如天文。地理!医药,兵法、养生等、至于与占卜有关的部分更是发展得多姿多彩!   简单说来、《易经》有两大系统:一为“义理”。要由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体验出做人的道理。此时强调的是德行、能力与智慧。另一则为“象数”。要由卦象与数字的搭配!经由特定的运算程序,而得出某一疑难之事的解答!换言之。象数即指占卦而言、确实可以预测某一5440抉择的后果、但是。“占卦容易解卦难”一语正好提醒我们:理性思维依然是人生的光明大道,学会《易经》不能靠神秘直觉、而是需要长期7984认真用功的!...余下全文>>、
学国学,是先学《易经》还是先学《诗经》
  *   两者没有什么联系的,可以同时学习   *   学习诗经的话,都是古文、理解能力差的话。可能会背诵诗句!但是对里面的意境理解的不是怎么到位。、
关于《易经》和中医,到底是糟粕还是精华
  易经和中医不冲突!有精华,老外都在研究中医、但也不能全新。毕竟西医是循证医学,
培训班,周易培训,周易研究,易经研究,怎样学易经
  还是要看自己的爱好了!比如说喜欢算卦?你可以去学习算卦!不一定非要所有的都懂,术业有专攻吗、我自己也喜欢周易,有时间可以聊下!!
年轻人不宜学易经?
   那是误区,易经主要是对大自然的分析,但是他包罗万象,在人讲以德为主,讲的是做人!所以你看分年纪吗。的确。易经是非常深奥罚目前还没有真正理解它的人。易经就像一棵大树从根到主杆到枝叶....然后包括环境对其影响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所以很难深入让人好似进入迷宫一样。很多人认为人过四十以后对生活有一定经验了也经历人生的风雨了才容易理解易经...、   易经难以理解的原因很多!时代生0794活方式、时代背景!言语表达、自然影响等等...、正认为它包含万象所以要有心正修德才能有公正的判断来衡量每件事情...所以它是不分年龄的、、
怎样将易经与中医结合起来
  易!医同源。二者都讲求阴阳,五行的平衡、   《易经》64卦皆源于数,那么从数中能否发现人体的健康信息呢,   推荐阅读张开新《数知道答案》、你会发现、《易经》64卦包含了大量的身体信息、,
易经命理 从命理上看:什么样的人适合学易经
  命有华盖,伤官。七杀!八字身弱,适合学易经。。
塔罗牌和易经可以一起学吗
  我是学易学的。在我看来。塔罗牌根本不能和易经相提并论。易经有着很大的包容性,不仅仅是用来做占卜的,它能涉及到我们所认识的各个学科!   塔罗牌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虽然我并不是多了解它。但是我觉得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我的建议,想学好就学一门,从易经开始!它涵盖了很多内容,   当然两6320个都学业不是不可以?!!   但是建议LZ:不求多、只求精、!





服务保障

Copyright © 2005-2024 ,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驴友阁,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