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驴友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常姓氏的由来
姓氏馀的由来

常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7854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0313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3327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9675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3130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5939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2575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1018以封邑名为氏,是为6518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2882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
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6753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0739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8092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1073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6607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1985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9740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7824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3579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7989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5471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6337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余下全文>>。
宁这个姓氏的由来
  宁(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源流一  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源流二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   源流三  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4288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   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9099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三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1011的0.055%左右!   宁氏最早发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8577落籍山东,   战国时期、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人(今属河南)宁越!   秦朝时期!有魏人(今河北临漳)宁昌、东阳人(今安徽天长)宁君!   西汉时期,有东平亢父人(今山东济宁)宁寿、南阳穰人(今河南邓州)宁成。东汉时期有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宁季。广汉人(今属四川)宁叔。在两汉时期,宁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氏族人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氏族人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氏族人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氏族人家的足迹。   隋!唐两朝!宁氏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氏族人发展呈现新局面,   两宋以后!宁氏族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   明朝初期、山西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6810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朝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氏族人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氏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宁氏填四川、   清朝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氏族人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氏族人入居台湾!山西之宁氏族人入迁内蒙。陕西之宁氏族人进入甘肃!   如今!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为多,!
姓氏雷的由来
雷姓源出不错、属主流姓氏!在2008年中国姓氏排名是第88位。2011年中国姓氏排名是第78位!人口已达到369万馀、大约佔全国人口的0.22%。是个6945历史悠久的姓氏,2108雷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约3830佔全国汉族雷姓人口的53%, 我们通常称华夏民族为炎黄子孙、炎帝是姜姓。黄帝是姬姓! 雷姓的主要来源就是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据史籍《风俗通义》及《世本》等5226的记载,相传上古帝王神农氏之代孙帝榆罔之子雷,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立下大功,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2891人以封邑为氏!称为方雷氏。后逐渐省文简化分衍为方氏。雷氏、《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2764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8282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溯源堂组织!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
姓氏王的由来
  王姓、0315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外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
  张 。 王 。 李 ! 赵 。 钱 。 孙 … …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自 己 的 姓 氏 、 这 些 姓 氏 是 如 何 产 生 的 呢 ?   在 上 古 三 代 。 姓 和 氏 不 是 一 码 事 ! 氏 是 从 姓 那 儿 派 生 出 来 、 从 汉 代 开 始 、 姓 氏 混 而 为 一 ! 现 代 我 们 中 国 人 的 姓 。 大 部 分 是 从 几 千 年 前 代 代 相 传 下 来 的 。 考 其 来 历 、 大 致 可 分 为 12种 类 别 :   1)? 以 姓 为 氏 。 姓 作 为 氏 族 公 社 时 期 氏 族 部 落 的 标 志 符 号 而 产 生 ! 其 后 人 有 的 便 直 接 承 袭 为 氏 ! 母 权 制 氏 族 社 会 以 母 亲 为 姓 。 所 以 那 时 许 多 姓 都 是 女 字 旁 、 如 : 姬 、 姜 , 姒 、 姚 等 !   2)! 以 国 名 为 氏 ! 如 我 们 所 熟 悉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诸 侯 国 : 齐 ! 鲁 。 晋 ! 宋 、 郑 。 吴 ! 越 。 秦 , 楚 , 卫 、 韩 、 赵 。 魏 , 燕 、 陈 。 蔡 。 曹 、 胡 ! 许 等 、 皆 成 为 0788今 天 常 见 姓 ,   3)! 以 邑 名 氏 ! 邑 即 采 邑 ! 是 帝 王 及 各 诸 侯 国 国 君 分 予 同 姓 或 异 性 卿 大 夫 的 封 地 。 其 后 代 或 生 活 在 这 些 采 邑 中 的 人 有 的 便 继 之 为 氏 , 如 周 武 王 时 封 司 寇 岔 生 采 邑 于 苏 (今 河 北 省 临 漳 县 西 ), 岔 生 后 代 便 姓 苏 ! 据 统 计 、 以 邑 为 氏 的 姓 氏 近 200个 , 一 些 复 姓 由 于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变 ? 至 今 已 不 8165复 存 在 ,   4)、 以 乡 ! 亭 之 名 为 氏 , 这 类 情 况 不 多 、 今 日 常 见 姓 有 裴 。 陆 。 。 阎 、 郝 , 欧 阳 等 、   5)! 以 居 住 地 为 姓 ! 这 类 姓 氏 中 ! 复 姓 较 多 ! 一 般 都 带 邱 。 门 , 乡 , 闾 。 里 , 野 。 官 等 字 , 表 示 不 同 环 境 的 居 住 地 点 !   6)。 以 先 人 的 字 或 名 为 氏 , 出 自 此 条 的 姓 氏 很 多 。 据 统 计 有 五 六 百 个 。 其 中 复 姓 近 200个 。 如 周 平 王 的 庶 子 字 林 开 ! 其 后 代 以 林 性 传 世 ! 宋 戴 公 之 子 公 子 充 石 , 字 皇 父 、 其 孙 以 祖 父 字 为 氏 ! 汉 代 5807时 改 皇 父 为 皇 甫 ,   7)。 以 次 第 为 氏 、 一 家 一 族 、 按 兄 弟 顺 序 排 行 取 姓 、 如 老 大 曰 伯 或 孟 ! 老 二 曰 仲 ! 老 三 曰 叔 ! 老 四 曰 季 等 ! 后 代 相 沿 为 氏 ! 表 示 在 宗 族 中 的 顺 序 , 但 也 有 例 外 , 鲁 庄 公 之 弟 庄 父 。 排 行 老 二 、 本 为 仲 氏 ! 仲 孙 氏 。 因 他 有 弑 君 之 罪 ! 后 代 便 改 姓 孟 、 或 姓 孟 孙 ,   8)、 以 官 职 为 氏 , 如 司 徒 , 司 马 、 司 空 , 司 士 , 司 寇 等 。 一 些 以 官 职 为 姓 的 姓 氏 ! 单......余下全文>>、
高姓氏的历史由来。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9858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4831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有熊,即9300今河南新郑!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姓、其后成为望族(见《中国姓氏起源》),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县(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于孙传0477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号!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大族,后来!高洪的后裔有6191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见《炎黄源流史》)   扬州广陵郡三姓有高氏(后来十一姓也有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战国时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广州)!自称齐园高氏之后,此后在广东发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校去福建开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参加。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3955平(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还有高氏一支!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于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7008仍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余下全文>>!
江 姓氏的由来
  江姓、汉族百家大7095姓之一、其源大多来自江国、系从古老的赢姓分出。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赢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元即玄!颛顼的玄孙即伯益,为赢姓始祖。伯益第三个儿子恩成、约于西周初期受封在“江”地!建立江国!据史料记载。江国在古代兖州与豫州之间、西临道国(在今河南确山县)?东与息国毗0821连(在今河南息县)!北接蔡国(在今河南上蔡县),南滨淮水。其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面积相当于7364正阳县南半部、  1146 河南地处中原!商周时期、这一带农耕发达,江国地临淮水,其经济以农业和渔猎为主!到了春秋时期!江国因为地域较小,加以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国力较弱,很难强盛起来!又因介于楚!宋之间,经常受大国操纵。只有依附大国才能生存。春秋中期!先依附南方的楚国,后又与北方齐。宋结盟伐楚!与楚成仇。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楚国息公子朱率师围攻江国。北方大国晋国先仆伐楚救江、驰兵解围,冬十二月!晋国将江国的危急局势上告周王叔桓公?晋大傅阳处父伐楚以救江国、但在方城(今湖北江陵东)返回。次年楚国再次趁机出兵、灭掉江国!沦为楚邑!江国灭亡后!国人大部分迁居外地、为了逃离楚国的控制!他们前3593进的路线是从故国向东北迁移!先后到陈留。考城。有一支迁往齐国境内!后又散居于其他诸侯国,迁出者多以原国名“江”为姓!因其始祖伯益为赢姓,故不少江氏家谱记载江氏起源于赢姓!   江国自江济始封于周成公十五年(前1101年)!至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被楚国所吞并!历经十七位君主?享国479年!    江姓以济阳,淮阳为堂号。为什么江姓会使用“济阳”堂号。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迁居到山东滋阳负暇里的一支即江俪所率领的江姓!因有山东济阳郡、故以济阳为堂号,但是从一些资料来看、南朝时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济阳或考城或济阳考城连称来看、上述的说法并不见得可靠、郡望兴起于8545汉魏以后。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一部分置济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兰考县东!晋南渡后废济阳郡、据《元和姓纂》记载、东汉时有江德!“其先居陈留圉县。汉分陈留为济阳,因居考城,为著姓”,说明是由陈留郡的一部分置济阳郡、济阳的郡治即在考城!考城乃春秋时的载国,西汉置甾县!东汉时改考城、属陈留郡、南朝时还有的江姓名人载其籍贯为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当2687时考城属陈留郡、故以陈留为郡望、总之!济阳只能是在今兰考而不是在山东境内、   1806至于“淮阳”堂号的来历。有的说是因为祖宗发祥之地在淮水之阳,这有一定道理。并且、在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真阳县曾改为淮阳县。淮阳堂号或本于此!我以为淮阳堂号晚于济阳。那是留居在当地的江姓后人为与济阳区别而标示出来的,后世形成了二大堂号、即淮阳派与济阳派!唐代从河南固始、正阳迁出而有较清楚世系的家谱记载一般以淮阳为堂号。现在江姓宗谱上溯其祖源的以济阳为多、   江氏历代迁徙,大致经历了自北向南的流动过程!大的迁徙有:江国被南方的楚国所灭,大量人口向东北迁移,至考城(今河南兰考)一带,然后又迁山东。安徽等地,其后散居于浙江务州(今金华市)、山西蒲坂、河南洛阳!湖北江陵、河北中山。山西平城!山东曲阜各地(此据都昌《江氏大成宗族》中江仕明《非族辨》一文),西晋灭亡,大量士人南渡、江姓1475族人自中原!山东等地南迁江苏!浙江等地!唐代中期、因受藩镇割据以及唐末战乱的影响、在中原的江姓7650再次南移长江流域!远至福建!   北宋时陆续有8218江姓移居浙江西部、江西东部,南下福建。宋末江万里誓不降元。以名宦而投水死,其后裔迁往福建!散居闽侯。厦门,惠安一带。其后分支有不少迁居广2040东东部!北部、西部,形成......余下全文>>、
姓氏 叶 的由来?
  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寻根溯源   1!出自颛顼后裔、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被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其子孙以封邑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出此支、   3!其他源流、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7762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   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8874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在与吴军3044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9778其为叶子高、   ? 繁衍播迁   叶姓主要发源地为河南!先秦时期!据《叶氏族谱》(沈诸梁一支)所载,沈诸梁之子叶重,战国时任楚邑令、叶重之子叶凝任楚大夫,秦汉时,叶姓后裔分居于今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等地!如叶重四世孙任颍川(今河南禹县)太守!六世孙任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八世孙任雁门(今属山西)太守、九世孙任青州(今属山东)刺史、至叶望时由青州迁至丹阳句容(今属江苏),成为南迁始祖。后在南北朝时、发展光大了江苏的“下邳郡”,魏晋南北朝时的南迁是继叶望南迁后的叶姓历史上又一次南迁。据载,叶琚任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令,其子迁往福建建宁府建安县、河南新安。0039浙江缙云等地、隋唐时、叶姓有入居安徽寿县和安徽休宁的、这一时期的叶姓有了大的发展!人口大量增长、宋元时!叶姓因避金人之乱和蒙军南下。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江西!福建、广东又有叶姓入居者!《台北氏9839族略》中载有:“大别为二、一派为仙游古赖叶氏,世居雍州(今属陕西)、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今属河北),至宋。卜居河南光州固始!后有叶炎会、随宋南渡。遂居仙游(今属福建)之古赖(今赖店)、其后分居地点,遍及漳,泉二州、另4468一派为州莲溪叶氏?世居河间府(今属河北)、有子三人:颜,岂页、 、避金人之乱南渡。居漳州之莲溪!”明清时期!叶姓居福建,广东者有入居台湾的、后又迁徙到海外!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9169已是足迹遍天下了!   郡望堂号   叶姓郡望主要有两个:1,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7013(今江苏睢宁西北)、   堂号:   叶姓以“南阳”!“崇信”!“敦睦”。“点易”!“续古”。“继美”,“百忍”!“天叙”、“永思”,“?裕”。“天秩”,“青枝”,“济美”!“崇本”!“双留”等为其堂号!   1155宗族特征   1!叶姓汉族支源仅有一支、颛顼为其传说祖先、2!6526叶姓继承祖先美德?以“敦睦”。“百忍”,“永思”!“崇本”为其堂号。训示子孙,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3,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韵深远。如叶成忠所修《叶氏宗谱》,内有浙江叶姓一支字行为:“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叶秋庭所修《叶氏家谱》!内有江苏叶姓一支字行为:“硕德1282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余下全文>>,
景这个姓氏的由来
  景     [景氏属地]   晋阳郡,现山西省太原县,     [景氏来历]   景姓来源有二:据《姓氏考略》记载为春秋时代齐景公之后!其子孙以谥为姓!另一支是颛顼帝的芈姓后裔!     [景氏名望]   楚顷襄王的公族大夫景差、是景姓中一位很供地位的人物、他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媲美。汉光武中兴时的大功臣景丹、是6017一位文武全才的人物!很受光武帝器重, 景姓名人。还有战国楚将军景阳。东汉经学家景鸾,明代御史大夫景清,清代书法家景星杓等,。





服务保障

Copyright © 2005-2024 ,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驴友阁,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