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驴友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李姓的起源
成姓起源

李姓的起源
  李姓起源   李姓起源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9277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1658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1056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7972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0589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8735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6723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2163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储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4938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3057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8881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5610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余下全文>>,
向姓的起源
 5976 姬姓的一支!
边姓的边姓起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博尔济部,属于以2738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博尔济氏,源于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后裔。世居东城(今黑龙江勃力)、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 Hala,蒙古族、满族博尔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季氏!李氏等,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阿拉边前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是为新满洲姓氏之一,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abiancian Hala,清朝晚期以后?达斡尔族。满族阿拉边前氏多冠汉姓为边氏,!
廉姓的起源
  廉(Lián)姓!源出有: 源于维吾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之以官职名称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个维吾尔族人(畏吾儿)1727布鲁海牙?他与大元朝政府友善。当元朝廷封他为肃政廉访使的时候!正好他的儿子降生、人们都恭贺他官拜肃政廉访使(简称廉使)!布鲁海牙遂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给自己取了个汉名叫廉允中!而且还干脆也给儿子卜鲁凯雅取了个汉名叫廉希元。今回6208族廉姓多出自此支 !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大臣飞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商纣王时期,有个鸟俗氏部落!也是大廉之后,却称为子姓,大概是商王所赐予的姓氏,有待进一步考证、鸟俗氏部落族人中有一个人叫飞廉!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就是著名的恶来?是个大力士、猛将!父子俩都是商纣王的亲信佞臣!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飞廉和恶来都被周武王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叫作季胜、是恶来3469的弟弟、后来成为赵氏的祖先,这在著名的东汉学者王符所撰著的《潜夫论》中,有比较详实的记载。在飞廉、恶来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飞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廉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贵族斗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日强、在楚国军队中。有一名贵族叫斗廉。一直1368为楚军副帅。他骁勇善战、坚毅果敢、非常受0774楚国上下臣民的尊敬,周桓王姬林十九年(楚武王熊通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武王为了分化瓦解汉江以东的各诸侯国、特派遣莫敖屈瑕领兵东行、以期与贰、轸两个附庸国会盟!贰!轸两国的邻国郧国君主闻讯后、认为0000楚国与贰。轸二国结盟将不利郧国!于是郧侯自恃是“汉阳诸姬”之首,为姬姓君主国,便策动了随国!绞国,州国,蓼国等5723诸国联合组军!以5176期截击楚国!后斗廉生的儿子中有位著名的季融!因在楚国不得志而仕于陈国!却干出了一番事业!在斗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斗廉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斗氏。廉氏,季氏等,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福建泉州清真寺主持夏不鲁·罕丁、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回族廉氏!出自元朝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年间(公元1312~1313年)从西域到福建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艾苏哈卜清真寺(清7916净寺)的教务。夏不鲁·罕丁的教称。就是被伊斯兰教民们虔诚推崇的“摄思廉夏”。汉义就是“长老”!在夏不鲁·罕丁的后裔子孙以及教民们当中、有以其教称官职为姓氏者、汉化称廉氏,夏氏等。世代相3183传至今, 源于满族、出自满族罕扎氏族,属于以氏族名。
熊姓的起源是什么?
  熊姓出自黄帝,而黄帝又是伏羲的后裔、依据众多史料我们可知!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黄帝后裔楚国的历代君王也均以7233熊为姓、这个家族是以熊为崇拜物的氏族、我们知道,从“熊图腾”氏族分支出来的姓氏占现在我国百家姓的一大半!“熊姓”亦是从“熊图腾”氏族分支出来的姓氏、那么、“熊姓”是从何时在字面意义上生成的呢!  《史记·楚世家》云:“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由此可知。熊姓从先祖鬻熊开始便以其名为姓!从字面7470意义上生成、   在出土的秦国石碑“诅楚文”中。曾多次提到“楚王熋相”、从考古8214学的角度印证了史书所记载的楚国历代国君均为熊姓的说法、并且也3489告诉了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熊”字的篆体写法是上能下火,是在缘体向汉字演变过程中,6206形成了偏旁两点为“冰”,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的规则!如“热”。“然”。“熙”等字在篆体中均是“火”字底、然而有意思的是“杰”字并不是火字底、它的繁体字是“杰”!是在近代繁体改简体的时候被“莫名地”改成了“杰”。而“灾”、“灵”等汉字和“然”。“热”,“熙”,“熊”等汉字因不在一个声部范围内,因此保留了火字底。也因改成四点火字底的话反而不利于汉字的对称与美观,  在“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中“能”字即被写成一只“熊”的形状、让我们了解到在周朝时期。“能”即为“熊”,但古人为什么要在表示“熊”字的“能”字下面画蛇添足地加上一个“火”字呢,我们来了解一下秦国国君的姓氏便可揭开这个谜底。   我们知道,秦国国君姓“嬴”、但“嬴”字在“金文”中并非现在这个样子,而是一个“能”字加上一个表示“女”的偏旁、或者说是“能”字与“女”字的组合变体!秦国和9889楚国国君均是黄帝后裔、同样都是“熊图腾”的国度?但他们为了有所区别?便在“能”字下面加上不同的偏旁以示区分。在司马迁记载的《史记 秦本纪》中2209明确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这也正是秦王为何在“能”字下面加“女”的缘故!而楚王先祖为鬻熊!鬻熊先祖为“火神”祝融,祝融先祖也一样是帝颛顼。在楚墓发掘出的楚简上!楚人所祭祀的先祖上即有“火神”祝融!那么熊姓楚王为何在能字下面加“火”,便不言而喻了!有意思的是、在现代字典中。上“能”下“火”的“熊”字,被解释为[动物的熊](熊姓先祖以熊为崇拜物)。[姓氏]以及[熊熊烈火] (还有一些负面解释均为地方方言)!而真正代表“熊”的“能”字,却被引申为“能力”!“才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否就在此时呢、   1978年发掘的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编钟架上!挂有一件镈钟。铭文中有“楚王酓章”字样。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楚王酓胐鼎。铭文记楚王酓胐铸造此鼎。以供5144岁祭之用、置于集厨……因此有人推论!“酓”也是楚王的姓氏!“熊”读入喻纽、“酓”读入影纽。古清浊不分,于声至近“酓”!“熊”在古时通假。然而此说只是一种推论,并未有任何的论据作为支持,但我们通过当时楚国的性质以及姓氏文化。便可使这个谜底迎刃而解,  在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由于当时人们群居杂婚,难免有近亲婚育的弊端!因此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了优生繁衍。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9709段便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又发......余下全文>>。
关于高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4257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0227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2906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3009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0633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7419: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6201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二。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3652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5815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7836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7193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5117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6243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三!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余下全文>>、
陆 这个姓的起源是什么?
  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7393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   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0530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4470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3,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此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鲜卑0145有很多鲜卑人复姓“步陆孤”氏、随魏文帝迁如洛阳后改为陆氏!。
梅姓的起源?
  梅姓的起源出自子姓,有地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宋濂《梅府君墓7197志铭》所载、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在今安徽省亳州东南)称梅伯。为殷纣王所废、周武王克商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其后有梅氏、,
"詹"姓的起源是什么??
  詹姓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建立詹国、子孙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4611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   3。据《百家姓溯源》所载、古代负责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有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出自他族。今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詹文侯。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詹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据《辞源》记载:“周有詹父、詹恒伯。9059相传出自周宣王支子,”又载:“晋有詹嘉,虢有詹父,郑有詹伯。”而晋郑之詹又别于宣王之子。可见在春秋时期,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一带)、虢(今河南郑州西北)、郑(5612今河南新郑一带)等地,战国时楚(今湖北一带)有术士詹何,西汉有匈奴儿单于詹师庐(存以备考)。东汉有武陵(治今湖北溆浦南)蛮詹山、可见在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带!当然!有史料表明两汉时期的詹姓大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晋代的永嘉之乱、导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国从此开始、中原地区汉族子孙向南播迁也自此起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当时,随着动乱的扩大,中原的姓氏逐渐出现于今华东。华南,中南之地,其时入闽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名门着姓之一、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板荡,狼烟又起!时北地民众为避兵火、扶老携幼、颠沛流离,辗转南下、寻求一方净土!詹姓子孙亦概莫能外、随之南迁!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队伍更为庞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乱隐居闽地之仙游。遂家于当地。两宋之际!詹姓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且多为南方人,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7947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随着我国航海技术的提高、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谋生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后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0826今四川?重庆之地。清中叶以后!詹姓分布更广,并有詹姓人扬帆南洋、远徙东南亚!如今。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其分布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浙江!江苏!福建。台湾等省为多。现代因简化字中詹与占的误用!詹姓多被人以占姓见诸文字报刊!实然,詹与占为两个不同的姓氏、   郡望堂号   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①渤海郡!汉代设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后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②河间郡。汉河间国,北魏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后移治今河北河间西南、   堂号:“河间”、“奎光”!“洁身”等、?   宗族特征   1,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2、詹姓永嘉之乱徙奔江南、有詹氏先人咏诗为证!如《永嘉衣冠南渡诗》:“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泪洒,渴骥每思泉!”又有《访宗人》诗:“仆马甘栖息。南来择地安,巧将茅作舍,城近绕庐山、喜识宗人面,襟怀自觉宽,开图阅源派,涕泪染衣斑、”可谓一字一泪!血泪交织、   名人精粹   詹何:战国时楚国术士。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雄:福州(今属福建)人......余下全文>>!
山东省崔姓起源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 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2195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0079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杼。为齐正卿!崔4838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自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胜!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此外,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地。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4667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崔氏对中华文化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东汉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均为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其后,北宋有画家崔白!擅画花竹、禽鸟。还有经学家崔子方、元朝有书画家崔彦辉!明代有名臣崔呈秀。画家崔子忠,清代有学者崔述、经学家崔纪、近代有经学家崔适!!





服务保障

Copyright © 2005-2024 ,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驴友阁,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