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驴友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易经入门 >> 如何理解阴阳概念,请举生活中实例说明
易经中的阴阳概念

如何理解阴阳概念,请举生活中实例说明
  嘿嘿   6120好问题。阴阳理论。是6535中国老祖宗提出的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哲学概念和思想,这个思想、已经变成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了,只是我们不容易察觉而已、   所谓阴阳、就是指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特性、这个对立统一的两面!老祖宗就简单抽象为阴阳、这个阴阳、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分立)还相互转化。   比如,冷(阴)与热(阳)、冬(阴)与夏(阳)!长(阳)与短(阴)、等等,有冷才会知道有热、有长,才会比较出短。……这是他们的对立统一!冬去夏来!物极必反!这7383是阴阳的相互转换!、
阴阳概念的形成发展史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9669”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大约在北宋年间!出现了道教的太极图,太极图以一条曲线将圆形分为两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阳!黑者像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分开的两半。酷似两条鱼!所以9212俗称阴阳鱼、阴阳学说原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时的7705人民从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它是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故《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由此!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 人体不同的部位!组织,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动?都可划分为阴阳两类!例如:背为阳。腹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 上为阳。下为阴, 动为阳,静为阴, 流动性佳为阳、流动性差为阴。 力与精神为阳、体液与温度为阴! 按照同样道理!身体每一经络系统都分为阴与阳。不同的病症类型亦可按阴阳划分。故有同病不同治的说法?就是因其‘阴阳消长’不同而来,阴阳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故阴阳可无限细分!而这概念亦应用于中医学上!以解释生理活动的不同状态。例如:五脏为阴,当中的每一个脏器。其活动状态又可细分为阴阳,如肝阴!肝阳、肾阴。肾阳等,《淮南子·天文训》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可见。阴阳是两种哲学上(非科学)的基础粒子!古人认为是宏观物质形成的基础,,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阴阳 阴阳概述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2964者更是少之又少.?
易经的阴阳思维是什么
   阴阳调和!
阳阴阳阴阳阳在易经中是什么卦
   阳从上开始往下,火泽睽,阳从下往上、山火贲、易经皆是从下往上读!,
易经中蛊怎么解
  《蛊》卦为巽宫归魂卦、有蛊惑!迷惑。麻醉的意思、此卦为向心卦阴阳得配。但不是正配、大女配少男!长女为了留住少男需要使少男迷恋自己!寓意为达到某种目的必须采取一些手段!《蛊》卦1308的下一卦是《临》卦?有扩大!发展的意思。寓意目的达到必须利益最大化,《临》卦下一卦是《观》卦。寓7601意只有利益发展壮大才可观,单纯讲《蛊》卦面积太大。除非根据起卦的时间与爻动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易经中的乾坤是指什么
  ,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易经》中关于学习的成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飞龙在天 蒙以养正 师出以律 损上9617益下 三阳开泰 革故鼎新。
易经中 大安 什么意思
  那是诸葛马前课中的内容吧!大安:就是吉具体点就是身不动时,属木青龙,凡谋事一、五!七、贵人西南,冲犯东方,小孩婆姐六畜惊。大人青面阴神,!
算命,占卜,看相,阴阳风水都属于易经吗?
  易经文中没有“算命 占卜 看相 阴阳风水”之说 、   但是 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 称!六经之首 演绎着天文地理和万物生成之数,   算命 占卜 看相 阴阳风水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与易经中的“卦爻”有着很深的渊源........!   供参考!





服务保障

Copyright © 2005-2024 ,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驴友阁,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