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驴友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金”这个姓氏的来历
金姓的来历

“金”这个姓氏的来历
  一。姓氏源流   金(Jīn)姓源出有四:   1,出自金天氏。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简改为金氏。据《风俗通义》!《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3217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世代相传。称为金氏。   2,出自汉武帝时!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被赐姓金氏。据《前秦录》载:“汉休屠王太子日磾事武帝、帝以休屠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又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风俗通》所载、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1900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称为金氏。   3、出自刘姓,为唐末五代时吴越国中的3564刘氏为了避嫌?改姓为金氏!据《吴越备史》!《元史儒学传》等所载。西汉时项伯受赐刘姓!其后裔在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6911为金氏、   4!除上述三支外。还有七个来源出自赐姓!改姓或小数民族中有金姓:   ① 出自南北朝3704时羌族中有金姓,据《姓氏考略》载:“苻秦时羌酋有金姓!见前秦录”!景颇族有复姓金劈氏!恒滚氏!达斡尔族有复姓索曲氏,三字姓德力根氏等汉姓为金氏、   ② 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据《唐书》载、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   ③ 金时女真族!今日回!蒙,土等族均有金姓。   ④ 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   ⑤ 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   ⑥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   ⑦ 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得姓始祖①:少昊,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也是黄帝的继承人,曾经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据传、他是黄帝和螺祖所生的儿子!最先以金德王。订立了后世重视金子的制度、所以他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有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用至今,这一支具有黄帝血统的金姓?后来自山东曲阜的老家逐渐向南繁衍!并且成为彭城的望族。彭城。就是现在江苏的徐州,故金氏后人奉少昊为金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金日磾,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之子、汉武帝初年归顺汉室,其侍帝数年!从未发生过失、深受武帝重视,从一个管马的小官升至车骑将军!武帝临死前!嘱其与霍光。桑弘羊等一起受遗诏辅政。成为功在汉室的辅国大臣,因其曾为武帝铸金人像祭天!遂被赐以金姓、后人有沿用此姓者、且以金日磾声望极高和始受姓氏之由而被尊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金姓姓源较多!发源地主要5757有山东和陕西及浙江,江苏间地、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北)即为山东金姓(少昊一支)所建!战国时被吴所灭。国人有向南迁徙者!后在彭城(今属江苏省)形成望族!西汉时匈奴人金日磾归附汉室、族人繁衍于陕西省西安一带、其二子俱任侍中。其弟一族亦任朝中要职!与西汉大臣张汤后世并称“金张”。为功臣世族之家、南北朝时、甘肃等地有金姓足迹,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人,唐代时金姓即为益州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三3674姓之一。亦为汾州河西郡(今山西省临汾1185一带)四姓之一!可见,这一时期、金姓已是南北并齐发展、分布点1002日益广泛,五代是金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刘姓在吴越国本是大姓,为避开国之王钱鏐的“鏐”讳而改姓金、大大增强了金姓族人!特别是南方浙江,江苏一带金姓势力、后世南方金姓的发展,也大多以这一带金姓为繁衍源头!宋元之际,北方金姓有躲避兵祸......余下全文>>!
姓的来历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8801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3718可分成许多氏、7353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2368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8435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9993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8262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2339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5332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2669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9584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5934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3943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8534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余下全文>>,
任姓的来历?
  任姓的来源有六种情况: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当代任姓的人口已1095达420万、是全国第五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
侍 姓来历?
  本人就0988是姓这个姓?哈哈,据考证侍姓家族。最早起源于郦姓家族,两个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  1240 五千年前!神农炎帝之女彤鱼氏。讳邛!嫁给轩辕黄帝!成为他的三妃,生二子:挥(张姓先祖)。夷彭(郦姓先祖),到了大禹治水成功、大禹王册封治水功臣。咱们的祖先被册封到郦邑(今河南省内乡县)、名叫郦涓,从此出现9372了郦姓家族。   经过殷商、西周!春秋,郦姓家族辗转迁移!先后到达河9587南新蔡!陕西骊山,山西太原,最后到了河南开封的高阳镇!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吞并魏国、占领高阳镇、我们的祖先郦食其不肯投降。甘愿7793忍受贫困、看守陈9800留城门、天下反秦之后,郦食其投奔刘邦的起义军、献计献策。最终推翻了残暴的秦朝!   郦食其因为战功赫赫。被刘邦封为广野君!他的儿子被封为武遂侯、世世代代得以继承侯爵。在整个西汉前期。朝廷通过种种手段。0836或者军事征讨,或者宫廷政变、把众多的功臣一个个消灭。唯有郦姓家族一直地位显赫!威震中原大地、朝野畏惧!   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看到郦姓家族势力越来越大。再也不能容忍!终于向郦氏家族痛下杀手了。汉武帝借口郦家涉及一件黄金案件?把郦5779食其的五世孙郦平削除侯爵?打进监狱!判处死刑,   虽然7841汉武帝制造了这场冤案。但是皇帝内心知道!如果没有郦家人!当年汉高祖刘邦是不可能登上皇位的、汉2001武帝内心不想让郦家绝后!只要夺去郦家的权势、就可以了、于是、汉武帝暗地里让监狱官吏放走了郦平,对外宣称郦平畏惧而亡,实际是放他流亡他乡。   郦平生有二子:逸。逍。长子逸,留在长安,继承郦姓,次子逍。跟随父亲离开了长安、一直流亡到了江北泰县(今江苏省姜堰市)。以3487官职为姓氏,改为侍姓!是为侍姓始祖、从此。我国出现了侍姓家族、就是从逍开始的、、
有关祁姓的来历150字作文有
  祁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1334百四十五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二十八万余!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多此姓。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献侯四世孙奚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和《辞源》记载!春秋时期晋献侯的第四世孙奚,时为晋国大夫!受赐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古镇)。以邑为氏,称祁奚,祁奚!字黄羊、晋国大夫、史籍记载,周简王姬夷二年(晋厉公姬寿曼十年、公元前570年),“祁奚请老”、可知时年祁奚至少在五十岁以上、其生年最晚也在晋灵公姬夷皋初年(公元前 620年)!祁奚“历事晋景,厉!悼!平四世(公元前599~前532年)”!那么、既便从晋平公姬彪继位初年(公元前 557年)算起。其享年应在六十岁以上,如果以晋平公卒年计、则可能有八十余岁!可谓长寿。在祁奚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祁氏,晋国祁氏一族还有许多分支!如祁成氏!祈夜氏,祈射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祁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7971祁氏正宗,     祁氏族人大多尊奉祁奚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分封的原始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广韵》记载!黄帝共生有二十五子、他给其中的十四个儿子分封了十二个姓氏,其中就有祁氏!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这十二个姓氏是: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为百姓之祖一,   源流三   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尧帝的后代。0337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帝尧伊祁氏、亦称伊耆氏、   上古时期“祁”与“耆”二字通义!因此在帝尧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祁氏!耆氏,后皆统一为祁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陶唐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少昊之后裔中有祁氏。属于以谥号为氏,祁。在两周时期为一种谥号称谓,在史籍《左传•庄六年》中记载:“邓祁侯、谥法!经典不易曰祁,”古人称死抱着经典之制不放的人和现象为“祁”!邓侯认为自己是楚文王的舅公、外甥焉有攻打舅舅之事,结果外甥还就真的把舅舅的国家灭了、堪称“祁”人也,因此,楚文王给邓侯上的谥号即为“祁”!史称邓祁侯,以警后世、   邓祁侯的后裔子孙和邓国故民、多有以先王之谥号1262为姓氏者,称祁氏。世9735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官吏祁父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祁父。是《周礼》军制中掌管军事典制之重臣,一说是管理兵甲的司马。在西周军制中,主政不主兵的军事统领,称祁父。这在《史记•谥法》中有明确注释:“治典不杀,曰祁、”后世的历朝历代,将犯了重罪后而不判处死刑的罪犯称作“祁人,祁案”、即源出于此!   在祁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祁氏!   源流六  0544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祁子之后,属0343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石祁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祁氏!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回族,属于2468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祁氏!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古都白丁一族初在新安郡(今安徽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在历史文献《扬州府志》中有记载!后有族人以居地祁门为汉化姓氏者!即称祁氏至今。   回族祁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地区。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甘肃地区西宁(今青海西宁)的土司、以及碾伯8036(今青海乐都)的土司为蒙古族人、是元末明初归降明太祖朱元璋的蒙古驻军首领,被明太祖赐汉姓为祁氏!因西宁。碾伯!地处祁连山地区、属于取其......余下全文>>、
遵义冯姓的来历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6940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4438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3609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9441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冯姓变迁: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5900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8014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1002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9828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2/3页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2546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
苏姓的来历?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哗,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童”姓的来历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3407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2529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5155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6882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4072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 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郸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余下全文>>!
王姓的来历
  中华民族许多姓氏从山西开宗立姓、目前可查的有40多个,其中王!张。赵!魏、杨!郭、贾、郝、裴,傅!尹。霍。路。冀,万!解、蒲。温、芮!耿订荀,晋,籍,南,祁等姓氏均源自山西!上古母系社会八大姓之一“妫”姓也源自山西!这些姓氏尽管有些因种种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多见,但其中不少姓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中自强不息、人才辈出的望族、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 565年,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为黄1503帝第42世后人!曾避居太原!时人呼之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因始于太原、故称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尊晋公子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绵延,人才辈出,比如王翦(秦国大将)!王允(东汉名臣)、王僧辩(南朝将4279领)及其孙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维(唐代诗人画家)!王审知(五代国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为太原地区最显赫的望族。太原也成为海内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为数众多、就现所知的有 200多个!其中著称的衍派为“开闽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琼崖王”,“赣湘王”等。这些衍派的后裔!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东汉哲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书法家)、太原支派临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赣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等、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说!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历史上遭困避难而换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传海外”!与中外文化交流及开发南洋密切相关,早在隋朝,隋炀帝就派礼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访!唐太宗贞观年间,官左率府长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9606明太祖洪武八年,中6012国钦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莱一世穆罕默德之女为妻。永结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马六甲王入关、明朝皇帝诏给事中王晖回聘、清代!南方民众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间、有王晋卿者在泰国建别墅、办医局。设学堂,办矿场,随后,便有闽立!潮州,琼崖,赣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孙相继南下。有的远迁欧美!以东南亚为数最多,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如在泰国,王姓约占旅泰华人一半!新加8228坡总统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后人?历代王氏后人对开发南洋和加强中国同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6452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风景胜地?与太原王氏同属一脉的周室祠庙——晋祠、修筑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乔祠!成立了“海外太原6092联谊后援会”,并于1993年 4月隆重举行“太原’93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活动”!参加此次盛会的有来自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夏姓的来历 ?
  夏氏。相传是治水英雄大禹之后!禹娶涂氏为妻。嗣受舜禅!国号夏,子孙以国名为姓,望出会稽郡。      夏氏在会稽(今绍兴市)的一派,有位夏应和、传十三代至鄎端,于北宋时迁仙居庆云乡,南宋末年,担任鄱阳县尉的夏天佑死守襄阳城,元兵破城之日壮烈牺牲!他的儿子夏本翁(1245——1326)字怡松。这时正住在仙居夏家库、听说你亲殉国、不胜悲痛!誓不当元朝的官,毅然抛弃举业,改习岐黄之术!居然居为名医。有一次、北上浏览天台山。被5321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乐而忘返!就这样。举家迁徙天台,其子圭孙,继承父志!谢绝元代朝廷的屡次征辟。以道德文章扬名于世。被后世崇祀于乡贤祠。      到了明代、汉人掌权。夏氏诗礼传家,在举业仕途上颇有成就!祠对“二代三进士、三世五大夫”就反映了这一点?特3820别是政声卓著的廉吏夏迪?敢说敢0575为的能臣夏埙?仗义执言的夏缑,更以青史流芳的名宦载入志书!、





服务保障

Copyright © 2005-2024 ,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驴友阁,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