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驴友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汉族的起源:汉族是怎么来的
汉族衣服

汉族的起源:汉族是怎么来的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 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 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 汉族别称“汉人”, “华人”、 “唐人”。“秦人”、 “桃花石” 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 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7453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6509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
汉族的衣服是什么 样子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6925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5170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族的传统衣服
  请输入你的答案.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0458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6515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并以残酷的4592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薙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 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
汉族的民俗民风有哪些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6244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2281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3033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7268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6584面做成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6104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7393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的粤,闽!皖!鲁!川!湘,浙!苏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鼎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的9277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0407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6492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着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余下全文>>。
汉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中秋、重阳,七夕,元宵,,
汉族饮食的介绍
  4110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1370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汉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非常多,而且很多地域风俗习惯不同   比如八月十五我们一般都是赏月,吃月饼的、但有些地区八月十五要杀鸭子的、   自古就有"十里不同俗"之说。认真0822探讨的话!实在说不完!而且我知道的也不多。就说几个好了:(这里说的都是我们这儿的东西。不属于我们这儿的我干脆就不说了)   1!清明扫墓、祭祖   2。端午包粽子。吃粽子、绑百结绳、大人喝雄黄酒!小厂子用筷子蘸一点点在额上   3。七月半鬼节祭祖?烧香磕头   4、中秋赏月,吃月饼!全家团圆   5!七夕乞巧,放河灯(这种现在比较少)   6、冬至团圆。亲友互祝(也很少)   7、除夕守夜、放鞭炮!家里长辈给压岁钱,派年糕(云片糕)?小孩0516子要放在枕头底下压着睡觉的   8。春节团圆,放鞭炮、全家吃饭!走亲访友的拜年。小孩子收压岁钱,大人给压岁钱……   9!初五放鞭炮迎财神   ===   有点乱啊。凑合着看看吧,还有好多的、但是我不知道……有的地方端午赛龙舟的!因为不属于我们这的。我就不写了!看着乱、
汉族与回族风俗有哪些不同
  回族和汉族的“风俗”的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   回族的一些“风俗”、如不食自死动物的肉!不食血液制品!不食猪犬!不食非奉神之名宰杀的肉!都是源自1644伊斯兰教的教规,   回族不像汉族那样祭祖。不拜孔子岳王关公等!也是因伊斯兰教的禁止、   所以回族和汉族的区别就在于伊斯兰教上。除了伊斯兰教之外,回族和汉族几乎没区别。、
回族和汉族能结婚吗?
  我是汉族我女朋友就是回族,我和她是她阿姨绍的.她家人带他来我家.见过面双方对外观还满意.又准备处出去.时她爸妈都跟我说过.我们在一起的话叫我不用担心什么,既然她跟了我的话,生活是我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方面.信仰和生活习惯都跟我了.而且以后结婚有小孩也跟我做汉族.绝对不干涉.现在她就被我同化了我们相处的很好.只是有一次她两个哥哥从农村来,知道她跟了汉族,而且还吃猪肉,就来我家要死要活的闹.我就告诉他们,家是我跟她的什么真主,上帝,佛主跟我们无关,不要给自己和爱人带上枷锁.我和她在一起只想要努力工作,热爱生活.遵守法律,尊重社会道德.人生苦短,及时行5390乐!而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没你想像或者别人说的那么简单.的那么简单!因为结婚就以为着准备一起走过一生.而且我告诉你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离婚率最高的就是汉族和回族,就是因为信仰问题.因为汉族或者其它不信MLS的民族能为了回族而信MSL的不多.如果回族被非MSL同化了还好.如果汉族或其他非MSL的民族不能为了回族爱人而信MSL的话.到最后最有离婚一条路可走.时间长短而已.(我认识的好几对就是这样的情况.大多男汉女回被同化成汉!少部分离婚-女汉男回大多就离婚!少部分被同化.如果你真的爱她的话!请问你愿意为她改变你的信仰吗?从MSL改到无信仰,在到能接受多信仰?你愿意为她改变生活习惯吗?比如能为了她接受猪肉,吃猪肉吗?你能在她当着你家人的面前吃猪肉时,或者不喜欢MSL信仰时--被你家人指责她的情况下?为她说话吗?可以的话,以上我说的这些东西你可以去向她和她的家人保证!告诉她的家人你只是身份证上写着回族,不是MSL,和其他汉族没什么区别.如果不能,她的家人是不会放稜她跟你的!请你离开她,放过她.去找个和你一样信仰的人过日子吧.这样把稳的多.不要害自己也别害她!更别抱着侥幸心里什么她能为你改变跟你一起信MSL 不吃猪肉.因为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想让汉族去遵守MSL的教规就是个笑话.结婚前3年可能能坚持.后3年30年呢?考虑清楚结婚后日子长着呢!,
汉族的称呼怎么来的?
  汉族是中8299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人数最多的民族。那麽、“汉族”这个称谓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要从“汉”字最原初的意义说起。   “汉”字从早期的金文、小篆一直演变到楷书,左边的形符始终没有变化!显然与水有关、“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称“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的西南部。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两千多年前。汉水的上游地区因为一个叫作刘邦的人物而开始出名!   刘邦当时被封在这里作汉王,他5738以这个富庶而又易守难攻的偏僻地区为根据地!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当刘邦击败项羽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它的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国家!是当时的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列的强国?正是在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朝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的学说开始主导国家的意识形态、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7498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正是在这个时期。与汉朝人作战的匈奴人,开始称汉军士兵“汉子”、这种称呼后来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边疆地区其他一些民族所沿用!往往称中原民族为“汉人”!这就是现代“汉族”称谓的由来、因此可以说! “汉族”这个名称来源于一条河流与一个朝代。也来源于各兄弟民族的交往、   2583有趣的是?“汉子”这个称谓从原来专指汉军士兵!逐渐演变为对一些有豪勇之气的男子的称呼、这或许是因为汉朝军队的英勇善战吧!于是。“汉”这个字就被附加了“5787男性”的引伸义!而“汉子”中的优秀者则被称为“好汉”。这在中国民间一直是对于男性的高度评价!   由“汉”字组成的词汇大都与汉水流域!汉朝!或是汉族有关。可以说它们都来源于那条被称作“汉”的河流,唯一的例外是古人将银河星系也称作“汉”,先秦的《诗经》中已8401经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意思是说。天上的银河,望去象是水光在流、当我们的祖先诗意地仰望着群星闪烁的星系时。不知他们是否已经意识到:后来以同样的字命名的后代子孙。成为这个星球上人口最为繁茂的民族。     自80年代以来。汉中学者。





服务保障

Copyright © 2005-2024 ,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驴友阁,并保留所有权利